2023-03-25

印章 起源於春秋戰國 藝術化於唐宋時期

【記者劉幫寧報導】印章在傳統中華文化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不但是日常生活的用品,印章的圖案、文字雕刻和印章本身的造型都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幾乎每個人都有的印章看似小物,但它卻是歷經千年變身而來,印章的使用起源於何時,一般研究者認為大致應在春秋戰國之交。但這種說法是比較保守,因為若從目前存世的大量戰國時期古印章來看,其製作、使用已經相當成熟。若以1998年安陽殷墟出土的一方饕餮紋銅璽為現今所能證實的經考古發掘的年代最為久遠的印章的話,那麼印章的歷史就有可能在商代以前。
紙張發明之前,人們以竹、木簡為書寫材料。印章施用的載體為封泥,是蓋有印章的乾燥堅硬的泥團。封泥的使用自戰國直至漢魏時期。約在公元3世紀到4世紀,隨著造紙技術的改善和推廣,紙張、絹帛逐漸代替了竹木簡,封泥的使用習慣也就不再流行。印章的施用,也逐漸由鈐於封泥轉換為蘸朱紅印泥鈐於紙上。紙張的普遍應用,不僅改變了印章的使用方式,也為印章與書畫藝術的結合創造了條件。

古印章

就目前所知,唐代書畫家尚未見有把自己的印章用在作品上以取信的做法。據《十國春秋》記載,前蜀茂州刺史許承傑「每修書題印,微有浸漬,輒命改換,書佐苦之」,這裡「題印」即蓋印、鈐印,與「題款」意義一樣。從這裡可以看出,在前蜀時期已有人在書信來往中開始鈐印了。正是私印介入信函和公文,才使書畫款印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印章發展到了唐宋兩代,作為欣賞藝術的一支日益發展。用以收藏、鑑賞、校訂的專用印記開始出現。宋代重文輕武,在經濟、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堪稱整個封建時代的最高峰。由於宋徽宗、宋高宗等皇帝兼書畫家的提倡,鑒藏印在文人士大夫中風靡一時,書畫款印也隨之迅速發展起來。北宋時期使用書畫款印,目前可見最早的實物是歐陽修的《致端明侍讀書》,這件尺牘上鈐押「六一居士」印。歐陽修平時所用的「修」字印和「醉翁子孫其永保之」都是兼具收藏意義的印。《尚恩帖》中也有歐陽修的「六一居士」印。宋徽宗設立畫院,其本人也是詩書畫的踐行者,在自己的畫作和古書畫的簽名題記上都可見到其「御書」長方形印和葫蘆形印等款印。

封泥


南宋吳琚的自書二帖中有白文「雲壑道人」印,《四清圖》捲上有楊無咎的朱文「草玄之裔」、「逃禪」,白文「楊無咎印」等。通過書畫家們的藝術實踐和推動,在北宋後期,印章已經成為書畫作品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在書畫作品上署款鈐印的格式,也已被當時文人們廣泛接受。但真正在書畫作品上大量使用款印,並且所用印章名目繁多的,當以米芾為先驅。
篆刻藝術在明代中葉有了新的突破,文彭、何震作為明清流派篆刻輝煌業績的開拓者,在印壇上一反淺陋怪誕的九疊文,力追秦漢,開闢了明清篆刻藝術的昌盛局面。從此之後,掀起了一股篆刻藝術的熱潮。篆刻作為文人藝事的一種,已為人們所接受,求名家篆刻也蔚然成風。同時繪畫發展到明清,抒情寫意的文人畫佔據了主流地位,出現了一大批兼工書畫、篆刻、詩文的藝術家,使得書畫與印章結合得更加緊密。書畫家能隨心所欲地刻治印章,使之成為與詩文、書畫並列的文人墨客的消遣之道。
閑章的廣泛使用,也成為一時風氣。徐康《前塵夢影錄》記載了這樣一條逸事:「衡山有『惟庚寅吾以降』印,以生年值寅。文二水(嘉)印曰『肇賜余以嘉名』,文三橋郡博(彭)印曰『竊比於我老彭』,均按切名字運用成語。」文氏父子的成語入印,既告訴人們自己的生年,又顯示出自身修養的博雅與靈敏,還可以表現出他們篆刻技巧的精湛,一箭數雕,可謂妙極。
近現代書畫名家無不注重書畫印的融合。許多書畫家本人即是治印高手。陳師曾、齊白石、來楚生、余任天等,都是集書畫印三位於一體的大師。而有的書畫家雖然不是以印人的身份著稱於世,所治之印的數量也不多,但其對於作品中印章的運用卻有著獨到的見解,如黃賓虹、潘天壽、張大千等,其中張大千對於用印的講究程度幾乎到了苛刻的程度,且能根據各個時期的書畫風格不同配以與之相匹配的印章。如其早期畫學石濤、八大,其款字多用帶有隸書味較濃的清道人體,用印則多為己刻的蒼潤遒勁一路的風格。而上世紀30年代後畫風多構圖清雅,款字也改用兼有章草、瘞鶴銘意趣的行書,用印則選擇了方介堪、陳巨來等所治的渾穆流利、古茂圓轉的工穩一路印章。

木質印章

書法與鐫刻藝術的相結合
篆刻傳承中華文化之美

篆刻也是刻印印章的一種,但卻是藝術家將學術,素養化作個性所表現出來的藝術。按照印文的凹凸,可以分為印面文字凸起的朱文印(陽文印)和印面文字凹陷的白文印(陰文印)。篆刻,亦稱治印、刻印,是用篆字刀刻於印上,由字法、章法、刀法組成,是一種獨立藝術。篆刻藝術,妙在對篆書為主的書法藝術有高妙的掌握,又妙在對鐫刻書法線條的刀法有使刀如使筆的技能,故把篆刻藝術稱之為書法與鐫刻相結合的藝術。
篆刻藝術是從古代印章發展而來的。印章的稱謂,從古到今有多次因時而異的命名。秦以前,上、下統稱為「璽」。璽,初用以佩持,執以為信,是佩戴者政治身份和行政授予的權力憑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璽」的稱呼為皇帝印章所獨用,一般人只能稱「印」。到了漢代,皇帝、皇后和諸王等貴族所用的印章稱為「璽」,官印和私印裡又出現了「章」、「印章」和「印信」等名稱。

玉質印章


中國篆刻史即是一部印章的歷史。有一種觀點認為,印章起源於夏、商、周時期,其證據為出土於河南安陽(商朝晚期都城殷墟所在地)的三枚殷銅璽。不過也有很多質疑的聲音,認為這三枚銅璽並非殷商之物。而現存最古老的印章,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先秦時期的印章叫做璽,故這一時期的印章統稱為古璽。這些印章的材質多為銅質,但亦有採用銀質或玉質。朱文(陽刻)、白文(陰刻)印均有發現,印文書體使用六國古文。
在戰國時期政治、經濟大發展的歷史背景下,印章成為君臣關係、商品貿易的重要憑證,並廣泛用與竹簡與木簡的封泥上。除文字印外,還多見內容為繪畫圖案,特別是動物圖案的裝飾性肖形印。這種肖形印的存在延續到六朝時期,隨後逐漸消失。
秦始皇的玉璽已用小篆刻製。篆同瑑,篆是一種書體,一般說法就是用篆書來刻製印章便是篆刻。印章由文人自己動手刻製,傳說是在明末,傳說王冕發現用花乳石可以刻印,繼而文彭、何震大力投入,篆刻一藝於是廣為發展。比較可靠的資料,酷愛印章藝術的文彭,原先自己寫印稿子請工匠雕琢;偶然機會遇到市場上有人賣一種葉蠟石,是種青田石的燈光凍,發現這種石質可以雕琢,於是自己動手刻印。

乾隆御璽

後起之蘇宣、朱簡、汪關等帶領,風氣大盛,篆刻遂與書、畫分庭抗禮,成為中國美術之一環。當型態成熟之後,逐漸有了不同的風格,而風格的異同,彙集成不同的流派。程邃、巴慰祖、胡唐、汪肇龍為徽派四大家。
清代中葉是篆刻的全盛時期,清初至中葉,丁敬、黃易等人擺脫徽派影響,從漢印再出發,開創浙派,這兩大流派主掌了整個印壇。稍後,鄧石如精於書法,特別是篆文隸書,結合書與印,所謂「印從書入,書從印出」,不再囿於古印,有了新的面貌,這一風格延續到目前影響極為深遠。清末民初,黃士陵、吳昌碩、齊白石諸大家,各有風貌。

書畫必有印章才圓滿 實用與藝術的結合體

印章又稱「印信」,自古至今是信用的證物和權力的象徵,明清兩代直至民國時期,篆刻家輩出、各領風騷。在書畫中,篆刻藝術自古以來就是傳統文人修養的重要一環:「藝術品市場文人趣味的回歸,既包括帶有濃厚文人審美的書法作品,也包括篆刻。」一幅書畫作品必須有印章才圓滿,因為它是整體藝術。它是實用與藝術的結合體,既有人藏石,也有人藏印,可謂各有所愛。
印章材料的發展。陶曾為印章最古老的材料,後漸發展為金、銀、銅、玉、錫、竹、骨、石、木、牛角、象牙等,乃至現代的塑料、橡膠;明朝後半葉,文人採用葉蠟石為印章材料,流傳至今。印章名稱的發展。秦以前,稱為「璽」(也作「鈐」),到秦一統六國後的「璽」(皇帝專稱)與「印」(臣民所稱);漢朝時期,稱之「璽」或「章」;至唐武后改「璽」為「寶」,而唐至清「璽」、「寶」並用。民間對印章的稱呼還有「印信」、「記」、「朱記」、「圖章」、「戳子」等。

清乾隆 青玉螭龍玉璽
篆刻

印章的收藏一直朝著兩個不同的方向伸展。一是藏印,即鑑賞印章篆刻的石美、邊款詩文的滄桑美、閒情趣語的印文美。另一種玩法是藏石,即鑑賞印章石料的靈透和印紐的雕琢天成,尤以田黃石、雞血石為貴。如今,上等田黃已然成為硬通貨,如果能把田黃和印章篆刻結合起來更是難得。不過,明清的文人篆刻家並不是特別中意用田黃來刻章。一是因為田黃非常名貴,拿來做印章有些浪費,二是因為用田黃做印章可能反而不利於流傳,有的人會磨了印文再改頭換面出手,因此反倒鍾情於青田石、壽山石等相對普通的石頭。
文人印章的價值在於篆刻的藝術,還有具體這方章的知名度以及在作者個人篆刻作品中的代表性,而不是玩材質。另外,也要看印章的出版著錄。有的人像炒作般關注原石原礦,價格漲時是賺不了不少錢,但那是另一種玩法,依託印材的篆刻藝術價值並未充分體現,拍賣的也是藝術品而不是原材料。
印石收藏價值在於篆刻美,印章也長期被當作文房用品的一種在市場上出現。人們喜歡石材也很正常,印材的確漂亮,人們看一眼就中意,可以說100個人里有95個喜歡石頭,可能只有5個人喜歡印面或印鈕。
許多印章收藏名家往往是從一般的石頭開始創作的,也會因為潤格(即報酬)的多少而選擇用什麼石頭。吳昌碩雕刻的名貴石材自然身價倍增,但青田石賣到上百萬元,價值就來源於文化內涵了。其實市面上「頂級的田黃+好工+好印面的組合堪稱完美但奇貨可居,一般人可先關注篆刻藝術,再過渡到對石頭的追求。
篆刻還是要從刀法、字的形態結構去欣賞章法和排篇布局。「先拿秦漢古印來說,那時已有大量印章,但是金屬材質的居多,官印、私印都有,基本體現出平整、錯落、形態萬千的風格,也都是由專門的人去刻的。到了明清之後,文人開始參與篆刻,使其不再只是傳統工藝,而成為一種藝術門類。這樣一來,像齊白石這樣的大家,就能把書法風格融進印章中。作為獨立存在的印章得同時跟個人書法、當朝的風格融合在一起,仔細品味的話能看出創新與傳統的對話和衝擊。」
收藏印章,第一要從篆刻本身的流派出發,研讀歷史,了解不同階段的風格特點;第二要了解藝術家本人的宗派和個性;第三是認準名家,所有藝術品都有著共同的規律,就是追逐名家,譬如書畫追求名人上款,而印章是為誰而刻,價值則大不相同,篆刻的刀法也等同於繪畫的功力;第四是內容,文字的韻味和行文結構的趣味都很難得。欣賞一件篆刻作品,如果刻得好,又是為名家所刻,又已廣為傳播,價格肯定高。如果只是內容好、材質佳,價值還是有限。可以說文人情趣、個性等都是增值因素,都從各個角度展現了藝術家的篆刻造詣。